近日,奉贤区6所新建学校的后厨陆续向公众开放展示,其中第一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引人关注。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始终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第一小学校后厨的实地探访,我们看到了规范的流程和洁净的环境,但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新形势,仍可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期为奉贤校园食品安全的全面提升献计献策。
一、后厨现状:规范与亮点并存
第一小学校的后厨严格遵循“明厨亮灶”标准,实现了烹饪区、洗消区、仓储区的物理隔离。食材采购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每日蔬果均经过农残检测;餐具清洗采用高温蒸汽消毒,并建立了48小时留样制度。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值得肯定。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基础管理较为完善,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1. 引入智慧监管系统
建议在现有监控基础上,增设温湿度自动监测、人员操作规范识别等智能模块。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冷藏设备温度、油烟浓度等数据,一旦异常立即报警,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
2. 建立家长参与机制
可每月设立“家长监督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菜单制定、食材验收等环节。同时开发食品安全溯源小程序,让家长随时查看食材来源、检测报告等信息,构建家校共治的透明化管理体系。
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建议与区市场监管局合作,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和营养配餐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季节性食品安全风险(如夏季微生物滋生、冬季诺如病毒等)的专项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4. 推广食育文化建设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可开设“食品安全小课堂”,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食品储存、餐具消毒等知识,既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又形成校园食品安全的群众监督基础。
三、长效机制建设建议
奉贤区可借新建校舍之机,建立区域联动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平台,实现6所学校数据共享、风险共防。第一小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其成功经验可通过标准化手册的形式在全区推广,最终形成“一校创新、全区受益”的良性循环。
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通过技术赋能、社会共治、文化培育三管齐下,奉贤区第一小学校完全有能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校园食品安全的标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